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,就在父母和孩子的对话中。
网上看到心理专家王纪琼的一段演讲,倍感惊艳。
那天儿子给他打来电话,兴高采烈地让他猜数学成绩。
图片
“爸爸,你猜猜我这次数学考了多少分?”
“80?”
“不对不对,再往上一点再抬一点!”
儿子一点一点暗示,爸爸一分一分往上涨分数,可是连续猜了多次都没答对。
眼看这个“笨爸爸”死活猜不中,儿子按捺不住内心地雀跃,迫不及待地揭晓谜底:“爸爸,我这次考了90分!终于到90了!”
望着儿子幸福而骄傲的样子,王纪琼忍不住连连称赞,竖起大拇指向儿子表示祝贺:“哎呀,真好真好!”
儿子又问:“爸爸,你高不高兴?”
王纪琼说:“乖乖,爸爸看到你很高兴,所以我也特别高兴。”
父子俩这段简短而充满教育智慧的对话,迅速引来20多万网友点赞。
平心而论,孩子的成绩并非特别优秀,可是爸爸却没有给孩子任何负面压力,从始至终都在传导积极情绪,让人感动又钦佩。
网友的留言也抑制不住的羡慕:“和这样的父母沟通,一定毫无压力吧!”
而另一则留言却格外刺眼:“我的爸妈只会质问,为什么丢了10分,最高分是多少,这点分算什么本事,以后还要进步!”
图片
同样都是考试得了90分,却由于父母不同的回应方式,给孩子内心留下了不同颜色的印记。
记得亲子沟通专家阿黛尔·法伯说过:
“永远不要低估你的话,对一个孩子人生的影响力。”
父母的话语里,孕育着孩子的精神内核,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写着他们未来的人生轨迹。
有趣的语言,叩开孩子心门
为什么孩子不愿意跟父母沟通,套用王纪琼老师的话是:“因为你无聊。”
到底多无聊呢?
有人笑称父母跟孩子的对话,统共只有三句。
“吃饭去”、“写作业去”、“睡觉去”。
单一的、程序化的命令,狂轰乱炸的大道理,细枝末节的挑剔和指责,常常成为父母居高临下,与孩子沟通的主旋律。
可是对孩子而言,他最不喜欢的就是生硬、高冷的语言,那会让他产生距离感和排斥感。
他们更喜欢轻松、幽默的沟通环境,这代表着平等、包容和愉悦。
看过这样一个爸爸,用有趣的语言,轻而易举“套路”儿子吃药,看完忍俊不禁。
拿出药瓶,爸爸开腔了:“咱们今天是文吃,还是武吃?”
“啥意思啊?”儿子好奇地问道。
“文吃,就是你自己痛快吃了!武吃,就是我给赵姐喊过来,一起摁着你吃!”
爸爸解释完,问儿子:“你想咋吃?”
儿子眼睛滴溜溜转了三圈后回答:“文吃,文吃吧。”
图片
爸爸的幽默细胞还在疯狂发酵:“赵姐是狠人不?这副药,就是中药中的赵姐。你有信心吃完不?”
儿子胸有成竹地点头:“有信心,有信心!”
于是,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,小男孩勇敢地完成了吃药任务,没有一丝抵抗和拖沓。
试想,如果父亲怒瞪着双眼,跟孩子叫嚣着:“快吃,不吃打你,吃个药都这么费劲!”可能就会出现父子之间的权力之争,陷入互相敌对、较劲的漩涡中。
《正面管教》中曾说:
“幽默,在解决亲子冲突,或是在接纳孩子情绪方面有着很有效的作用,也对孩子起着很好的榜样作用。”
有趣的语言,能软化孩子的负面情绪,缓冲紧张氛围,化解亲子矛盾的难题。
更重要的是,父母的语言诙谐、幽默,也能让他们懂得放下权威,跟孩子平等沟通,这样才会更容易走进孩子心里。
图片共情的心态,拥抱孩子真实感受
王纪琼老师的这句话非常打动人:
“我高兴,不是因为你今天考试得了90分,而是因为我看到你高兴,所以我才高兴。”
这背后隐藏的含义是,我看到了你的情绪状态,读懂了你的感受,同时我也与你一样感同身受。
多少父母能有这份清醒和理智呢?
可能很多父母看见孩子考了90分而高兴时,会立马否定孩子情绪,并脱口而出喷一句:“嘚瑟个什么劲儿啊,才考了这么点分,还好意思笑!”
从不鼓励孩子,而是盯着试卷上的错题,开启抱怨+吐槽模式,指责孩子粗心大意。
如同一盆冰水倾泻而下的刺骨和冰冷,这就是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感受。
一旦父母无法看见、理解、接纳孩子的情绪状态,孩子就会产生被疏离、被隔绝、甚至被精神遗弃的心理感受。
这会滋生孩子的防御心,一层层把自己包裹起来,通过拒绝跟父母沟通,避免自己产生那些负面感受。
久而久之,父母就越来越难以走进孩子内心。
反之,父母学会共情的心态,多去理解孩子,亲子沟通才能更顺畅。
心理学家亚瑟·乔拉米卡利说:
“什么是共情的实质?是把你的生活拓展到别人的生活里,把你的耳朵放到别人的灵魂中,用心去聆听那里最急切的喃喃私语。”
在亲子关系中,共情就是:
当看到孩子因为丢失一块橡皮而哭泣时,你能理解他的难过和伤心,而不是嘲笑他:因为一点小事就哭鼻子;
当看到孩子因为落选小红花而发脾气时,你能读懂他的挫败和不甘,而不是喝止他:“不许乱发脾气”;
当看到孩子被小伙伴疏远而闷闷不乐时,你能感受他的委屈和落寞,而不是挖苦他:“就你这模样,谁也不爱跟你玩!”
所有种种,都是父母抛开对孩子行为的“偏见”,走进孩子的情绪世界,拥抱他们的真实感受,再给予情感抚慰和陪伴,这便是情感链接的真谛。
接受孩子的平凡,给予无条件的爱
曾经有这样一则新闻,引发讨论。
一位妈妈因为儿子没有考取重点高中,便将张贴在家里的满墙奖状,一张一张全部撕了下来。
图片
她的动作很平静,可是却会在孩子内心掀起多少波澜。
妈妈在乎的不是孩子本身,而是带有强烈功利性的成绩、奖励、名校。
可能任何一个孩子,都会被这种带有附加条款的爱,深深刺痛。
“妈妈爱的是好成绩,而不是我。”
这或许是世界上最令人心寒的话了吧。
其实,真正的爱孩子,不是由于他身上附加多少优秀的光环,而是他无论是什么样子,都无条件、毫无保留地爱他。
比如,接纳他的个性。
纪录片《零零后》中,有一个特别“孤僻”的女孩,她不喜欢跟别人玩耍,而更喜欢独处。这种“不合群”常常被很多父母解读为“胆小、害羞、内向”,是需要克服和改正的性格弊端。
图片
然而,女孩妈妈不这么认为,她告诉女儿:“你拥有独处的权利。”
这份恰到好处的尊重,给了女儿发展自我的空间,和独享世界的自在感,着实值得称赞。
比如,不跟别人比较。
内卷时代,我们常常被焦虑感裹挟,然而无止境地比较,不仅会让焦虑感越演愈烈,还会摧毁孩子的成就感和归属感。
父母需要给孩子强化的,从来不是跟别人的差距,而是与自己目标的距离,是如何优化自己,超越自己。
前者是告诉孩子你有多“差”,而后者是告诉孩子你有多“棒”。
比如,接受孩子的平凡。
作家梁晓声在《人世间》中写下这样的话:
“孩子若是平凡之辈,就承欢膝下;若是出类拔萃,就展翅高飞。接受孩子平凡,就像他们从没要求妈妈优秀一样。”
孩子从未“嫌弃”父母,父母却常常“嫌弃”孩子不够优秀。
事实证明,真正能成为成功人士的孩子,终究是凤毛麟角。
大部分的孩子,都将归于平凡的生活,父母与其被孩子的成绩牵制,不如像王纪琼老师一样,接纳孩子最真实的样子,无论考80分还是90分,哪怕他考试倒数第一,都不会影响自己对孩子的爱。
有一位教育专家说:
“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,就在父母和孩子的对话中。”
深以为然。
每一次的亲子对话,就如同一枚枚珍珠,串联起来就是孩子关于童年、关于父母、关于家庭的满满的回忆。
优秀的父母,会在轻松、尊重、接纳的环境里,给孩子传递欢乐、温馨和安全感。
唯此,这串成长的珍珠才会晶莹夺目,焕发出醇厚的光泽。
愿所有父母都能收藏好这本沟通秘籍,好好修炼自己,早日收获一个在你面前“敢说话”、“愿说话”的“话痨型”孩子,这便是最大的褒奖。